政策背景
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,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广泛关注。近年来,我国充电桩建设加速推进。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,截至2025年3月底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量达1374.9万台,同比增长47.6%。其中,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390.0万台,包含178.5万台直流充电桩与211.4万台交流充电桩;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为984.9万台。
展开剩余86%充电桩主要分为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两大类。大功率充电,通常指直流快充,功率一般超过60kW,适用于车辆密集场所、充电站及高速服务区等。而交流桩则被称为慢充,功率不高于7kW,以低成本、易安装等特点,广泛应用于居民社区和停车场。
从充电桩产业链来看,涵盖了上游的充电设备、中游的充电桩建设和运营,以及下游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等环节。近年来,车企成为充电桩建设的主力,已有不少车企自建大功率充电设施。
当前充电桩产业面临布局不均衡、结构不合理、运维成本高、盈利比较难等问题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,截至2024年底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。然而,充电基础设施仍以低功率慢充为主,快充尤其是大功率充电设施(单枪功率≥250千瓦)发展滞后,难以满足“即充即走”的高效补能需求,特别是在节假日等高峰时段,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排队问题突出。为进一步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,大力发展快充甚至超充是充电桩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政策概要
为落实《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》,四部门用“九条具体指引”绘制了一幅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营的完整施工图,核心可以概括为“规划一张网、建设一条链、运营一盘棋、安全一把锁、技术一条线、要素一张单、组织一张表”。
1. 规划先行,精准落子
省级牵头部门将联合交通、能源、自然资源等单位,在半年内完成大功率充电设施专项规划。规划以“即充即走”场景为核心,优先锁定节假日利用率超40%的高速公路服务区,同步把公交、物流、中重型货运等专用场景纳入版图,并与国土空间、配电网、交通规划无缝衔接,避免“建了用不上、要用找不到”的尴尬。
2. 有序建设,防止一哄而上
所有项目必须依法备案,政府建立“红绿灯”机制:对优质运营商开绿灯,提供10年以上长期租赁、专项债、绿色贷款等要素包;对盲目投建亮红灯,坚决遏制资源浪费。新能源车企自建的超充网络,原则上一律“无差别开放”,打破品牌壁垒,让公共资源真正公用。
3. 运营提质,打造“五星站”
充电运营企业需在2026年底前建成智能运维平台,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%,全量接入政府监测平台。场站现场要做到价格、流程、服务“三公开”,并合理配置运维人员,让用户“看得见、用得快、体验好”。政府将常态化开展服务评价和飞行检查,评选“示范站”“明星站”,用口碑倒逼品质。
4. 安全托底,全链条闭环
严格落实“三管三必须”,从选址、设计、施工到消防、设备采购、人员培训全链条闭环管理。充电桩及配套设备必须具备CCC认证,关键零部件建立可追溯台账;场站同步接入智慧消防系统,实现温度、烟雾、电流异常秒级预警。
5. 技术跃升,国产替代加速
国家层面设立“大功率充电技术攻关专项”,重点突破高压碳化硅模块、主控芯片、液冷枪线等“卡脖子”环节,2027年前实现90%国产化率。面向重卡、船舶、飞机等超大倍率场景,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试点,推动产业链从零部件、系统集成到运营服务整体升级。
6. 要素保障,政策礼包落地
土地:优先保障高速服务区、物流枢纽、港口等关键节点用地指标,允许“充电+商业”混合开发。
电力:电网企业提前布局配网增容,服务区扩容审批周期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。
财政:中央预算内投资+地方专项债双轮驱动,对示范场站给予最高30%建设补贴。
金融:鼓励银行推出“充电贷”,支持REITs、绿色债券等多元融资,降低企业资金成本。
7. 组织协同,挂图作战
国家层面建立“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协调办公室”,能源、交通、工信、应急等部门联合办公,实行“月调度、季通报、年考核”。依托国家充电监测服务平台,实时跟踪各省建设进度,对进度滞后的地区亮黄牌、对示范城市发奖金,形成赛马机制。
8. 目标清晰,三年见成效
到2027年底,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力争突破10万台,其中高速服务区改造完成率100%,重点城市核心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,重卡、公交、物流等专用场景覆盖率超过80%,设备可用率稳定在98%以上,用户平均充电等待时间缩短50%,真正实现“像加油一样方便”。
政策亮点
场景导向:以“即充即走”为核心,锁定节假日车流高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。主管部门已明确要求,对重大节假日利用率超过40%的充电设施优先实施大功率改造,到2027年底全国力争建成10万台以上大功率充电桩,让长途出行不再“排队两小时、充电十分钟”。
技术升级: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兆瓦级充电、智能运维和国产化核心器件三大突破。一方面,国家层面正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、主控芯片等“卡脖子”环节的国产化替代,推动充电产业链从零部件、系统集成到运营服务整体升级;另一方面,鼓励充电运营企业上线智能功率分配、液冷超充、无人机巡检、安全预警等技术,把设备可用率提升到98%以上。
开放共享:车企自建的大功率充电网络原则上“无差别开放”,打破品牌壁垒。特斯拉V4、理想5C、蔚来超充等已陆续向所有新能源车主敞开大门,既盘活了存量资产,也倒逼行业在软件协议、支付流程上加速互联互通。
多元融合:充电站不再是“孤岛”,而是“微商圈”。政策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场站同步引入餐饮、购物、汽车服务、休闲娱乐等业态,打造“停车—充电—消费”一站式体验,提升用户停留价值。
标准体系:从接口、通讯协议到安全防护,国家正加快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制修订,并推动其纳入车、桩市场准入条件;同时开展车桩互配测试与国际标准对接,让国产超充方案既能“走出去”,也能把海外先进经验“引进来”。
政策机遇
充电设备制造商: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,高压碳化硅(SiC)模块、主控芯片、功率器件等核心零部件正加速国产化。2025—2027 年,国家将大功率充电设施新增至 10 万台以上,直接拉动 1200 亿元设备投资,并带动 2000 亿元级整体建设规模。面对兆瓦级快充需求,国内厂商正突破衬底、外延、封测环节技术瓶颈,实现从 15 kW 模块向 30–40 kW 高压模块的迭代,预计 SiC 器件成本下降 30 % 以上,产业链价值量与毛利率同步提升。
充电运营商:政府明确“长期稳定经营”导向,鼓励签订 10 年以上场站租约,并通过专项债、建设补贴、电价优惠等要素保障,降低重资产投入风险。运营商同步建设智能运维平台,接入政府监测网络,实现故障秒级定位、设备可用率≥98 %,并依托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参与电力现货交易与需求响应,把“充电站”升级为“虚拟电厂”。
新能源汽车企业:政策要求车企自建的大功率充电网络“无差别对外开放”,倒逼其从“补能配套”转向“公共基础设施运营”。车企通过开放超充网络,不仅提升品牌溢价和用户黏性,还可获得充电运营收益、碳积分及电力交易多重回报,形成“车-桩-网”数据闭环,反哺整车设计与电池管理优化。
地方政府与平台公司:省级牵头部门正会同能源、交通、自然资源等多方编制大功率充电专项规划,优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、城市物流枢纽布局兆瓦级示范站;通过专项债、土地作价出资、绿电价格倾斜等政策组合,打造“快充示范城市”,并探索“充电站+光伏+储能”一体化项目,提升土地与电网资源利用效率。
电力与电网企业:电网侧投资重点从“扩容”转向“智配”,建设面向大功率快充的分布式智能调度系统,解决服务区、港口等场景短时高功率冲击问题;同步推进车网互动(V2G)标准制定与试点,开放负荷侧资源参与调峰、调频,预计2027 年 V2G 市场规模接近 20 亿美元,带动电网企业从“电量供应商”升级为“综合能源服务商”。
发布于:河北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